井冈山思想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之站标
井冈山思想文化教育培训基地LOGO
井冈山红色培训 > 井冈山党史故事 > 同为革命后代——邓子恢、林伯渠孩子“调包”记

同为革命后代——邓子恢、林伯渠孩子“调包”记

2023-06-26
26 2023-06

08:39

同为革命后代——邓子恢、林伯渠孩子“调包”记


长征出发前,中央决定林伯渠参加长征,邓子恢回闽西开展游击战争。革命者为国舍小家,邓子恢忍痛将出生才3天的儿子及林伯渠、范乐春的儿子一同寄养在会昌范乐春的堂姐家。养母无法同 时哺育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只能忍痛将其中的一个孩子(取名赖平亚)送给人抚养,取名范宜德的孩子留在身边继续抚养。范宜德 9岁时进学堂,学费是一担谷子一这是他全家半年的口粮! 11岁 那年,养父病逝,养母无力供范宜德继续上学,便送他进了一家伞厂学艺。被“调包”的哥哥赖平亚,由一家贫苦农民收养,历尽艰辛, 还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


1949年9月,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的邓子恢十分思念在江西突围中负伤被捕、后壮烈牺牲的爱妻黄秀香。他们的儿子寄养在会昌老百姓家中,不知是否还在人间。1950年初,邓子恢终于提 起笔,给驻扎在赣州的老乡陈仁麒将军写信,请陈将军寻找他以及林伯渠失散在会昌多年的儿子。一个月后,一部吉普车风尘仆仆地把赖平亚、范宜德送到武汉邓子恢家。邓子恢和夫人陈兰喜出望外。

图片3.

苏生刚被送回来时,邓家在武汉的一张合影,后排左一站立者就是苏生


邓子恢马上电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林老大喜,马上请邓子恢将儿子范宜德送到北京。陈兰觉察到范宜德长得很像邓子恢,提出能否先化验一下两个孩子的血型, 再送北京。但是,邓子恢觉得林老子女少,不愿将腿有残疾的赖平亚送给林伯渠,于是对陈兰说:“孩子不是私有财产,是革命的后代呀!”陈兰也同意了。


1950年春,范宜德被送到北京,刚进家门,林伯渠立即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十分激动。邓子恢给赖平亚改名为邓苏生,意为出生于中央苏区红都瑞金;林伯渠给范宜德改名为林秉苏,意为秉承 苏区精神。不久,林秉苏进入北京101中学读书。1953年,邓子恢奉调中央,邓苏生也进入北京101中学读书,同林秉苏成了好朋友。 当时,他俩都在中央领导的食堂就餐。随着年龄的增大,秉苏越长越像邓子恢,而苏生却越长越像范乐春。领导同志纷纷对邓子恢说, 孩子准是在会昌调包了!邓子恢却笑着说:“没错没错,都一样嘛!” 中央办公厅对此很重视,专门派人前往会昌调査,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孩子们的养母为了安慰堂妹范乐春烈士的在天之灵, 故意把范宜德说成是林伯渠的儿子。对此,邓子恢、林伯渠都认为, 共产党人的子女,都是人民大众的子女,姓名只是个符号,改不改由自己。


上一篇:带镌行——刘伯坚慷既就义

下一篇:一棵青松一绺红绳标忠骨——林瑞笙牺牲自己救战友

cache
Processed in 0.01191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