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思想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之站标
井冈山思想文化教育培训基地LOGO
井冈山红色培训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 十六字诀的提出及其一套游击战术-龙源口大捷与红军的建设

十六字诀的提出及其一套游击战术-龙源口大捷与红军的建设

2023-06-27
27 2023-06

15:24

    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原则。


    对“十六字诀”的形成与提出,即“发明权”的问题,史学界曾有一些不同看法。根据我们的研究,认为:


    1.“十六字诀”的原型(即“十二字秘诀”)最早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初期游击战争的实践中总结和提出的。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区后,以宁冈为大本营,分派部队四处游击,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至1928年2月,先后攻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个县城,取得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并提出了“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原则。在游击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不但善于运用古代兵家著作中的理论知识,而且善于吸取井冈山与绿林武装的盘旋经验,并加以改造与提高,形成新的独特的游击战术。他对井冈绿林朱孔阳(朱聋子)的“打圈子战术”的改造,就是一个实证。韩伟在《毛委员教导我们用兵作战》一文中回忆说,1928年12月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撤到湖口地区时,毛泽东就曾向部队官兵讲了战术问题:“战无常法,要善于根据敌我情况,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下,抛掉旧的一套,来个战术思想的转变。打仗也像做买卖一样,赚钱就来,蚀本不干……他还讲到走路问题,说:走路,连两三岁小孩也会,可是说到打仗,走路是一门好大的学问哩!他举了个例子,从前井冈山上有个老土匪,和‘官兵’打了几十年交道,总结了一条经验:‘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毛委员说打圈是个好经验,当然土匪打圈是消极的。我们要改它一句: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强敌来了,先领他兜个圈子,等他的弱点暴露出来,就要打得准,抓得狠,要打得干脆利落,要有缴获。最后他笑着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这里,我们可从“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之中,看出毛泽东对游击战术的最早总结。这些,显然已具有“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含义。


    这种朴素、浅显的游击战术思想,到1928年初又发展、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在攻克遂川后,又总结归纳出“十二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毛泽东的“十二字诀”,是1928年1月于遂川县城召开的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上提出的。当年的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在《毛泽东同志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一文中回忆说:“在遂川时(即1928年1月)就听到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争的十六个字原则了,特别是这年的上半年,听得就更具体了。”参加遂、万联席会议的许大权(万安县委委员、县苏秘书长)、曾华英(万安县委委员)也回忆说,毛泽东曾在遂川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十二字诀”。许大权说:“1928年古历正月初,毛主席在遂川召开赣西南农民暴动联席会议,由张世熙、刘兴汉、郭定元等人参加,会后在罗塘的沙窝里召开了会议(名称忘了),讨论了毛主席在遂川的指示:1.十二字密诀。”曾华英说:“毛主席在遂川联席会议上,教导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要看敌人多少,了解敌人的情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来了我们就退,敌人退,我们就后面追。”遂川县革命博物馆资料,1971年。会议参加者、当年万安县委书记张世熙在1928年7月12日的《万安工农斗争及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大暴动经过情形》的报告中记载:万安党组织于1928年1月7日“接毛泽东占领遂川信,再动员群众准备消灭敌军,而敌军于17日(旧历,阴历为1月9日)闻风弃城逃走,万安县城遂被工农群众占领”。不久,敌军大举进攻,万安农军撤出万安县城,“与敌人搏战的策略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因此相持半月,敌军无可奈何。”可见,毛泽东在遂川、万安两县委联席会议上就最早提出了游击战术,即“十二字秘诀”。而万安县委又根据这“十二字秘诀”,进行了具体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十二字秘诀”,其实已包含了“十六字诀”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十六字诀”的雏形。显然,毛泽东是“十六字诀”游击战术的奠基人。


    2.“十六字诀”的形成,蕴含了朱德的游击战争经验。


    朱德,长期从事军事斗争,有着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他曾经说:“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等打仗,打了十年,总是以少胜多。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记得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教官测验我,问我回国后怎样打仗,我回答: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当时还受了批评。其实,这就是游击战争的思想。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起了一点带头作用。”1927年冬,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转移途中,也逐渐认识到应将打大仗转变为打游击战,在崇义整训时,就提出了“人”字战术队形的新战术。1928年4月他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合后,适逢江西敌军频频前来“进剿”。为此,朱德以他深厚的军事素养和作战实践,率领部队于5月间连续地取得了五斗江、高陇、草市坳、龙源口等战斗的胜利。在这些胜利中,有的是突击战,有的是伏击战,实际上都运用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因此说,朱德亦为“十六字诀”的形成作了重要贡献。


    3.毛泽东是“十六字诀”的形成和提出的理论概括者。


    “十六字诀”的实际形成是井冈山时期的1928年的五六月间。但最早见诸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是毛泽东于1929年4月5日在瑞金起草的《前委致中央的信》。这封信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十六字诀”和其他游击战术。信中说:“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广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踪,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许多参加井冈山斗争的党和红军的领导人,都认为“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概括的。朱德在1962年6月说:“关于游击战术以至整个战略问题,还是后来由毛主席系统、完善地解决的。”彭德怀1937年说:“毛泽东同志曾经发明了一个有名的十六字的游击战术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陈毅1939年说:红军游击战争,其战术特点包括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的十六字诀内,又可包括在黄公略的‘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的两个战术口号之内。”


    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张宗逊、萧克、何长工等,都回忆认为“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和概括的。在此不一一赘引。

    除“十六字诀”外,红军还创造了一套游击战术。


    随着游击战争的深入与扩大,红四军的游击战术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些丰富、具体的游击战术,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游击战争,使得根据地一天一天地扩大。

    红四军的一套游击战术,除前已引述的毛泽东的《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有记载外,杨克敏1929年2月25日《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记载得也较为详细:“红军的战略是:每次作战必须尽量使群众参加,实行有广大群众参加的群众战;敌强于我,避免强战,敌弱于我,设法歼灭;作战要有政治意义和群众基础,反对军事的投机主义;作战是科学的、艺术的,反对盲目的军事冒险主义;下一与群众共生死的斗争决心,反对逃跑的失败主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溃我进,行动敏捷,出没无常,采用游击的方法以困敌人;红军兵力主集中,赤卫队则以分散为宜。”


    陈毅在1929年9月1日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记载更为详尽,共记录了红四军的14条游击战术。当然,其中亦包含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到赣南闽西后半年多来游击战术的新发展。兹引录于下:


    (1)关于行军的:在前卫之前四五里或前卫之后四五里,均须派遣便衣持短枪侦探以防敌人意外袭击或无益之冲突。

    (2)关于驻军的:每月对付敌人方面必须遣一连或一排以上之武装游击队作三十里左右之侦探,及宣传工作,若发现敌人,该队一面抵抗,一面飞报,使我军能准备应付或撤退,不致打不必要的仗。

    (3)红军不攻坚。若土豪跑到炮楼里去了,或敌人闭城固守,或据险抵抗,红军绝不去攻击他。因为:a.攻坚费时日。b.攻坚我之损失必数倍于敌。c.在游击中我军炮兵是不健全的。d.若轻易攻坚,一个时期急切难下,四面的敌人很易从四面包围拢来。关于此点指挥官务要有决心,不要轻易凭气愤去乱干一下。

    (4)打圈子脱离敌人包围与穷追。大敌前来,我不能与之作战,则利用打圈子的办法,向没有敌人的地方跑,我军须要走得路使敌赶不上,同时经过的地方要有群众及党的组织,才有人担负前后侦探工作,不致受敌前后夹击。

    (5)在没有党及群众组织的地方,不轻易作战。

    (6)不明敌情,绝不作战……

    (7)单纯军队的袭击,侦知敌距我有百里以外,我军轻装尽一夜工夫跑到,出敌不意而歼灭之。

    (8)用群众封锁的袭击。在敌接近我时,我方有群众的组织,四面断绝敌人交通,使敌人不知我军已在其附近,然后利用拂晓将其击溃。

    (9)用群众扰敌,红军以主力解决敌人……

    (10)在后有追兵,前有阻挡部队的时候,或追兵过于强硬的时候,为了脱离敌人,可以一部队伍距敌四五里引其走大道,大队则取间道脱离敌人或猛出敌后而袭击之,或用农民在另一路上划路标,贴标语,以引诱敌去穷追,我军从小道冲出。

    (11)不打硬仗,不能有十分把握的仗就不打。杀人三千,自损八百,这是一句好话。尤其红军补充困难,子弹不易<tt>99lib?net</tt>,打了胜仗不能得枪械在红军战术上均是失败。

    (12)敌人若进攻我的根据地,我军则绕道去劫其后方,此为围魏救赵之老办法,红军常用有效。

    (13)我要攻击某处,不直接前去,偏偏走旁一个方向,到了中途忽然打转,以迅雷不及掩耳手段击溃敌人。

    (14)敌人急急追来,择一个好地形,埋伏得好好的,俟敌一来一网打尽。

    上述战术,是对“十六字诀”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陈毅把这套战术称之为“四军的法宝”。可见,这一套游击战术的运用,在当时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红四军正是运用了这些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法宝”,才无往而不胜的。

上一篇:大力经营永新-龙源口大捷与红军的建设

下一篇:党代表工作大纲的制定-龙源口大捷与红军的建设

cache
Processed in 0.007826 Second.